<#1> 自我介紹&淺談台灣車牌演進 I

各位網路上的朋友大家好,我是KH (Khalid al-Hazmi/哈立德‧哈茲米),台南人,目前是高雄某大學一年級新生(一來到高雄發現不小心跟高雄的KH撞名惹),之所以創立這個部落格,是源自於朋友的建議,他認為我做了這麼多的研究,應該要把它分享給大家知道,所以我就創了這一個部落格,在正式開始之前,我想先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歷。

我會開始對車牌產生興趣,最主要得歸因於兩件事,第一件事發生在我國中的時候,那時候我媽員工旅遊跑去澳洲玩,一時心血來潮就買了張當地的報廢車牌@1做為紀念品送我(因為我從小就對數字就有很敏感的關注力,收到這種東西毫不意外),但那時候的我只是純粹當作收藏,並沒有特別的去研究它,直到2013年的第一天,我爸在高速公路上發現了一個很詭異的車牌號碼(當時他問我: "那台車車牌字體是不是怪怪的"): ACJ-13** (基於保護該車主隱私後兩碼就不公佈了),回家一查才知道政府已經開始發放了新版的車牌,這個契機讓我對車牌開始有了興趣,便著手開始了研究。 f:id:KhalidHazmi:20170913205120j:plain [↑我的第一張車牌收藏,2011年11月]

但是畢竟當時只是個無知的國中生,哪懂得艱深的研究程序,我們擬定的第一個"作業",是直接在大街上隨機抄路過車輛的車牌號碼,然後在統整起來罷了,而且不知當時哪來的恥力加成,我幾乎把全班一半的人都拖下水來幫我抄車牌(我要在這裡對這些朋友致上最大的敬意,沒有你們的話我今天可能是個廢大學生),有了龐大的資料以後,便開始了最簡單的研究,台南有多少監理站,可能發哪些號碼,發出去的數量等等 (那時候還預測了汽機車車牌會大規模撞號,結果還真的悲劇了)。

在經歷了種種克難的研究過程之後,第五年即將要過去了,現在反思當年的自己,有種很特別的感覺,雖然有很長的時間,自己還是一如往常的在混生命(國高中嘛~),不過對我來說,這或許是我這一生做過印象最深刻的事了(會這麼想又是另一段故事了,以後有機會再說吧),那麼我的自我介紹就先到這裡,以下正文開始。


如同發展的先後順序,一定是先有車才有車牌(不然你有牌沒有車是打算掛什麼?),雖然馬車蒸氣車那些東西早在十九世紀就慢慢普及了,不過車牌卻是在十九世紀快結束的時候才漸漸開始使用(甚至一開始的時候只是張厚紙片),其主要原因是為了在有人被撞死的時候能找到人負責(另一點是可以抽錢(X) 納稅(O)啦,哪個比較優先請自行意會),那台灣呢?很抱歉,完全沒有畫面。

因為台灣的第一台車一直到了1912年才從日本進口進來,而且進的是公共汽車,拿來做以私店載客之用。有了首例以後,大家紛紛開始效仿,在這往後幾年相繼進了好幾輛車(然而這些車全部都積在台北),所以可想而知,不時就有車禍發生,死傷無數(X),搞的總督府只好發文要求得有人來管理這些"鬼東西",但是當時(1917年)在台灣的車輛還不超過個位數,立法規範似乎作用不大,於是就這麼拖下去,直到1920年(也就是三年後)才正式立法完成(當時全台約45輛車),並於隔年(1921年)起生效,即所有汽車必須登記統一管理,這才有了車牌的出現。


第1代車牌 / 日治牌
1921年→1946年 ((日)大正10年→(台)民國35年)
格式:[州識別字] [浮動號碼] @2

f:id:KhalidHazmi:20170913201625j:plain f:id:KhalidHazmi:20170913201651j:plain
[照片來源:網路]

那時的車牌主要有一點特色:簡單,而且簡單到你難以想像,以下說明原因,第一,當時並沒有選號的規則,也就是全部順編(依順序編號,也就是不開放車號競標),你是第幾個來辦的就發幾號,而且當時的做法是申請通過後才製牌,因此並沒有區段性發牌的狀況(但有一說是民間不喜歡的號碼會因此跳號,目前仍無實際資料可考證),行政程序極其簡單;第二,車牌的種類只有三種,自用車跟營業用車,外加一種臨時車牌,自用車發的是黑底白字的牌(跟現行車牌正好相反),營業用車則是白底黑字@3,至於臨時車牌則是在原牌照上畫上一條從右上到左下的紅線,再註記上有效日期。當時無論多大多貴的車都是依此分類掛牌,包括州政府自己的車也是比照辦理,掛牌的位置也是只需前後各一,至於要掛哪裡是你家的事,別人看的到就行,;第三,當時的車牌規定基本上可以說是"沒有規定",除了材料與大小需要一致以外,剩下都丟給各州政府自行處理,也就是說,每個州的車牌都長的不太一樣,包括字的粗細、大小、間距、厚度等等,而這種車牌還有一個特色,它採用了美國的分位制,也就是四位數以上的牌會有分號(例如1001會寫成"1.001",目前已知台北州、台中州、高雄州都有發到千號以上),以下有個範例:
(仔細看的話會發現1的右下角有微凸一塊)

f:id:KhalidHazmi:20170913214505j:plain
[照片來源:網路]


第2代車牌 / 臨時牌
1946年→1948年 (民國35年→民國37年)
格式1: 國 [5位號碼] 臺 (1946→1947.01)
格式2: 國 [5位號碼] (1947.02→1948)

f:id:KhalidHazmi:20170913211511j:plain
[照片來源:網路]

在二戰打完日軍撤退之後,在中華民國準備跑路(X) 撤退(O)來台灣的時候,為了鞏固自身政權,開始把日本政府打造的一切砍掉重來,車牌這麼明顯的標誌當然也就逃不掉,但是眾軍官們忙著跑路哪有時間管你新車牌怎麼發,於是就有了臨時牌照。

這種格式比日治時期的設計還要簡單,為什麼勒?因為這格式就是跟大陸地區一模一樣(1934年版本),只是識別字(省市代號)換成臺而已,這種牌照有個特殊規定,就是這牌只能在台灣用,如果你把車弄到大陸地區,你的原車號要註銷掉,改領當地的識別牌(例如上海市是"國-滬"格式),不過施行不久之後,他們發現這樣搞麻煩死了,索性大改版拿掉了識別字(也就是只剩下"國"字,反正原本發的是臨時牌照,剛好可以趁這機會換新的),也就是說新的牌可以在"全國"(全中國)各地隨便開,不用在那裡換來換去的,而這次的材質也從原本的鐵油漆牌換成了塘瓷製牌。

f:id:KhalidHazmi:20170913211651p:plain
[圖片來源:舊報紙掃描檔]

各位一定有個疑問,為什麼總共才發不到一萬張的牌需要用到五位數(1948年底全台灣省僅5148輛車),這個目前仍無資料可考證,但個人猜測它有另外依照地區或車種區分,如果你知道連梵諦岡這種人口不到1100人的小國車牌也是發五位數的,而且發的還是順編號(當時台灣人口約750萬),你就一點也不會意外。暫且先不論這點,悲劇的來了,雖然這兩種版本的號碼都是五位數,但"新號牌"的壽命卻跟臨時牌照一樣短,因為一年後(1948年)政府又換發了第三代車牌。


那今天就先介紹到這裡,畢竟我一個廢大學生(?)能利用的時間也很有限,光是上面那段就花了我四個小時(終於能體會別人寫部落格有多累),總之有時間的話我就盡量寫吧,另外,由於我也是個車牌收藏者,未來不只會介紹台灣的車牌,也會漸漸介紹亞洲及其它地區的車牌(例如剛剛提到的梵諦岡就是個很好的題材)。最後,有什麼建議或有講錯的都歡迎留言給我,我有開放讓所有人都可以留言,若是想要私聊的話,可以寄信到我的Email: Khalid.Hazmi.owo@gmail.com,那麼,我們下回再見。  


註解:
@1 : 在某些國家(以歐洲國家居多)車輛報廢後車牌不需繳回,可自行留著收藏,這也是為什麼國外的牌照比我們的還有耐看性。
@2 : 共有八個識別碼:北-台北州 / 新-新竹州 / 中-臺中州 / 南-臺南州 / 高-高雄州 / 花-花蓮港廳 / 東-臺東廳 / 澎-澎湖廳(1926年從高雄州脫離獨立管轄)
@3 : 高雄州為純號碼登記制,無論用途一律發自用車輛(黑底白字)牌照


首版發佈: 2017.09.13 21:47 / 最後更新: 2018.03.05 06:41